满江红这首词到底是不是岳飞所作,在上个世纪曾出现过很多争议。随着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满江红》的大卖,岳飞也成为人们近日热议的话题。而很多人争议的一个要点就是:《满江红》究竟是不是岳飞写的?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岳飞就是《满江红》这首词的作者

image.png

  这部影片的结尾确实是让人难以预料,孙均最后成功地将刀架在秦桧脖子上了,却不下手杀他,说什么要让他遗臭万年。

  如果仅仅是这个目的的话,那在柴房就可以动手呀,何必最后还要牺牲一个张大呢?这脑回路实在让人看不懂。

  另外最后时刻孙均说张大等人目的也不是要杀秦桧,而是为了得到岳飞最后留下的遗书,也就是那首《满江红》,可得到遗书和杀秦桧这两件事也不矛盾呀,有必要分得这么清吗?

  不过最后所有士兵一起背诵《满江红》的场面确实是有些震撼,但这种靠撩拨情绪的技术手段搞出来的感动还是与剧情自然推动的那种感动差了一点意思。

  《满江红》这首词写得确实是好,只要配上激昂一点的音乐,大多数人都能朗诵的热血沸腾。

  不过关于这首词到底是不是岳飞所作,在上个世纪曾出现过很多争议。

  最早对《满江红》这首词作者身份提出怀疑的是着名语言学家、古文献学家余嘉锡,他在《四库提要辩证》卷二三《岳武穆遗文》里面就这个问题提出了两点论据:

  第一点是岳飞的孙子岳珂曾编写过一部《金陀粹编》,这里面的《岳王家集》中并没有收录《满江红》这首词。

  第二点是《满江红》这首词最早见于明代嘉靖十五年,徐阶所编写的《岳武穆遗文》,是根据弘治十五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入的。在此之前并没有在宋人或元人的文章中见过这首词。

  而在赵宽碑记中提到的另外一首岳飞所作的诗《送紫岩张先生北伐》,已经被证明是明朝人伪作,所以余嘉锡怀疑这首《满江红》也不是岳飞本人所写。

  余嘉锡提出这个观点之后,被称为“一代词宗”的夏承焘先生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夏承焘先生是从《满江红》这首词本身找出的破绽,他认为有破绽的一句是“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夏承焘认为岳飞讨伐金国要直捣黄龙府,黄龙府在吉林地区,而词中的贺兰山则是在甘肃省河套地区。并且贺兰山在唐宋时期的诗词里都是实指,到了明代也有很多诗词中会提到贺兰山,同样也是实指。

  尤其是在明代中叶,鞑靼族长期骚扰明朝领土,鞑靼攻打甘、凉的时候,经常取道贺兰山后,所以“踏破贺兰山阙”更像是明代一句抗击鞑靼骚扰的口号。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台湾学者孙述宇从《满江红》的内容和风格上对这首词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首词中用了很多岳飞自己的事迹和典故,比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这样的写法是非常少见的。

  同时他还指出《满江红》这首词写得慷慨激昂,是一首英雄词,但英雄词并不一定就是英雄本人所作,真正的英雄心中不一定有很澎湃的英雄感情,因为英雄的心中不见得会将这行英雄事看得多重要。比如岳飞的那首《小重山》,就有一种心怀失望的的感觉。

  当然有人质疑就必然会有人出来反驳质疑,在孙述宇发表了这样的质疑之后,也有很多学者站出来反对他的看法。

  有学者认为通过“三十功名尘与土”可以推测这首词是岳飞三十左右所作,岳飞从二十岁离开家乡,一直转战南北,计其行程,足逾八千里,而岳飞三十岁置司江州,所以会有“潇潇雨歇”之句,所以《满江红》应该是岳飞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同时还认为之所以《满江红》与《小重山》看起来风格完全不同,主要原因是《小重山》是岳飞在三十七岁生活平静没有战事期间所写,《满江红》则是岳飞三十岁左右在战争期间所写,写这两首词的时候心境完全不同,所以自然看起来风格迥异。

  至于岳珂的《岳王家集》里面为什么没有收录这首满江红,主要原因是岳飞被害的时候,家中文件全部被查封没收,虽然后来被特赦发还,但已经不那么齐全了。

  加上岳飞死后的十多年间,秦桧依然手握重权,他的党羽一直到孝宗时期才被清洗干净,所以岳飞的作品不能在当时传颂,到了元朝,由于民族压抑的缘故,岳飞的作品依然不能大规模流行,所以直到明朝,岳飞的作品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关于《满江红》到底是不是岳飞所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争论的尤为激烈,很多学者在《中国时报》、《羊城晚报》、《文史知识》等报纸、杂志上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不过结果是哪一方都没能将对手说服。

版权及免责声明: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228226241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