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歌能流传超过三年的?罗大佑的歌可以。入行44年的罗大佑是华语乐坛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存在——他曾创作出《鹿港小镇》、《童年》、《恋曲1980》等无数经典动人的歌曲,听众横跨各个世代,用音乐给无数人创造了美好的青春回忆;同时,罗大佑在华语乐坛中的地位也不可撼动,他无与伦比的作曲、编曲与制作的才华,改变了中文歌词的语言风貌,使得很多音乐人学习效法他的态度精神,视他为大师级的传奇人物。2021年8月21日,第32届金曲奖正式举办,华语音乐教父罗大佑凭借多年来对流行音乐行业做出的突出贡献,获本届最高荣誉“特别贡献奖”!

image.png

  作为时代歌者的他,用音乐承载了一代人的经典回忆,曾经的他怀揣赤子之心缔造了永不落幕的音乐神话,如今的他走过半生风雨选择回归温暖与豁达,不浮不躁,在岁月更迭中用真挚和热爱做最好的自己。

  余光中曾说中国乐坛上有两位像列侬一样的伟大诗人,一位是崔健,另一位就是罗大佑。

  李宗盛说:“我不是大哥,罗大佑才是我的大哥。”

  周杰伦曾说:“我觉得罗大佑是个时代性的歌手。什么歌能流传超过三年的?很少,但罗大佑的歌可以。”

  高晓松也盛赞:“他就是我心中的神。”

  以歌载道40年,罗大佑用他那沙哑的嗓音,尖锐有力的歌词在华语乐坛塑造了不朽的音乐神话,成为了一代人的精神偶像,他的歌,吟唱中总能激荡心坎,回味中总是直击灵魂。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而如今的罗大佑,依旧是印象中的模样,还是那个拥有低沉嗓音、唱到动情处身体会扭来扭去、眉头紧皱的老大叔。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在这个瞬息万变繁复芜杂的娱乐时代,他如一位诗人般真挚地面对所见、热切地表达所想。

  无论天地洪荒、时光更迭还是柔情蜜意,他都饱含着赤子的真诚与隽永,用音乐抒写着人类心底的共情。

  01

  放下手术刀,

  用音乐解剖世界做时代最强音

  1954年,罗大佑出生在台北。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护士,在他尚未懂事的年纪,父母便帮他安排好了未来人生的道路:从医。

  父亲不但医术高明,还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在他的影响下,童年时期的罗大佑也渐渐喜欢上了音乐。

  可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父亲并不希望他做音乐,而是希望他能从事一份踏实、稳定的职业。为了遵从父亲的安排,罗大佑只能将音乐放在一边。

  高中毕业后,罗大佑考上了中国医药学院的医学系,毕业后在台北一家医院工作。

  一边是脚下的现实,一边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无数个日夜他在纠结徘徊中度过。

  他曾说:

  “做医生面对的是生命,做音乐面对的也是生命。没有音乐,生命没有价值。生命存在,创作也便永不枯竭。”

  长期在医院工作的罗大佑,看到了世间百态,他开始认真地审视整个社会,他想用音乐和歌词表达心中的愤怒与不满。

  在做实习医生时,他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并开始自己录制。

  但内心有个坚定的声音告诉他,他必须这样做,因为这些音乐是他对整个时代的思考,也是他表达内心的唯一途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他拿着专辑找了很多唱片公司,但别人都觉得他的音乐太古怪,像《之乎者也》这样的歌不会有人听。

  直到一家叫做滚石唱片的公司,决定勉强使用他的作品。

  在这张专辑中,他用轻快的雷鬼节奏和文白夹杂的诙谐语调,打破了当时音乐的困局,被很多人看作是“华语流行歌曲的开端。”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他在《之乎者也》里唱到:“现在看看我们的青年他们在讲什么”,正值青年的罗大佑用他那震耳发聩的歌曲唤醒了当时萎靡不振的风气。

  学医出生的罗大佑就像一把尖刀,带着反叛与犀利,狠狠地向华语乐坛刺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拿高晓松的话来说:“罗大佑和崔健一样,都是不可逾越的,是他俩让我们明白了,流行音乐不仅可以谈小情小爱,还可以表达讥讽和愤怒,为人类文明的堕落拉响警报。这俩人把华语音乐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02

  以歌载道,

  心怀赤子情探求音乐使命

  成名后的罗大佑,也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抉择:是选择喜忧参半的音乐路,还是做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医生?一时之间,他难以抉择。

  但是,对音乐的创造和对时代的呐喊并未停止。在《鹿港小镇》里,他记录着年轻人面对繁华都市的迷茫:“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台北不是我想象的黄金天堂,都市里没有当初我的梦想。”

  此时的罗大佑,不仅是一位歌手,更是一个身披铠甲的斗士,用音乐做媒介,用摇滚去抒情,揭露社会丑恶,批判教育人文,用一颗赤子之心将整个时代扛在了肩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但是,成功给他带来喜悦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焦虑,他被听众戴上“抗议歌手”的帽子,因为涉及敏感话题也引起了当局的注意。

  当他第三张专辑——充满温情的《家》发行后,愤怒的青年开始表达对他的不满,说他俨然失去了战斗的姿态;当局又觉得他不够规矩,在歌曲审查中处处刁难,导致了《家》的发行困难重重。

  低谷漫长无期,唯热爱可以与其为敌。

  在低谷向上攀爬时,热爱就像一束光,可以照亮走出低谷的路。而音乐就是罗大佑的那道光,带着他走出迷途。

  一年后,罗大佑去香港参加歌唱比赛,在得知到1997年香港即将回归祖国怀抱后,他的内心燃起了火焰。

  1987年,他终于下定决心专心做音乐,并带着那首《东方之珠》来到香港。

  同时给父亲写了一封长达11页的信,在信中他说道:“感谢你们对我作为一个医生的栽培。心里拔河拉扯14年,音乐终于赢了,我已经决定好这辈子不做医生,一辈子都做音乐,一辈子的主业都只有音乐。”

  终于,他遵从内心的声音,在填写各种资料职业那一栏时,将“医生”换成了梦寐以求的“作曲”。

  尽管追梦之路坎坷崎岖,但内心对音乐的热爱却有增无减。

  回到香港后,他建立了“音乐工厂”,之后又认识了林夕,两人一拍即合,在音乐路上并肩同行。

  紧接着,罗大佑以电影为切入点,迅速打开了市场。此时的罗大佑褪去了年少的愤怒不羁,多了一份商业的柔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他的作品,几乎每首经典,成了那一代文艺青年中不可逾越的高山。

  罗大佑,心怀赤子之心缔造了一个时代的音乐神话。

  03

  守住理想,

  不做时代泡沫用音乐传承情感

  遗忘,是这个时代最容易做的事情。

  曾经,他的专辑《爱人同志》大卖53万张,之后专辑的销量开始一张张地走低。为了不让唱片公司承担损失,他自掏腰包出版《美丽岛》,那时的李宗盛开始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周杰伦已经占领了华语乐坛的天下,那个属于罗大佑的时代,已经悄然落幕。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罗大佑曾在《十三邀》中说:“我这种13年才出一张唱片的人,既快不了,也不觉得在快速的世界里,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尽管在这个快速的时代里,他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但他也并不打算去迎合时代,只是默默地做好自己。

  他不喜欢上综艺,也不喜欢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流行音乐”,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打磨自己的作品,一磨就是13年。

  2017年,他的专辑《家III》出版,整张专辑充满了温情,没有了批判与愤怒,多了一些生活中的细腻,这也许正是他目前生活的最好写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罗大佑曾经经历过几段恋情,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与张艾嘉相恋,并写出了《童年》、《光阴的故事》、《是否》等歌曲送给恋人,让张艾嘉在乐坛名声大噪。

  但人生如戏,8年后,他终于遇见了心爱的人,还有了自己的女儿。

  经历了多年的追寻与抗争,他终于选择了将爱挂在嘴边,在年过半百时呈现出了本属于年轻时的另一面,对他而言,无论人生还是音乐,亦是趋于圆满。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罗大佑并不想做每个时代的引领者,他只是尽可能地多去表达自己。正如他在随笔《昨日遗书》中说:“人生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阶段,人在往前走,风景也往前看。”

  当年的他,见证过一个紧张时代的汹涌,在那时他选择做一个清醒的发声者,说出了很多人想说说不出的话,想看而看不清的东西,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在时代浪潮退去后,他也选择退回内心,感受生活的温情。

  曾有记者问他:“害不害怕被人遗忘?”

  他笃定地说:“不怕,我是以创作为主的。只要我死之后,我的歌还能流传下去,我的歌还在,记不记得我,都没关系。”

  可这些,罗大佑早已做到。

  几十年里,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他始终保持着一份坦诚,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对待事业与人生,他跟时光慢慢汇合成暖色,成为无数人生命中那挥之不去的旋律。他用真挚和热爱在音符中留下的情感,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和记忆。

  年轻时,听罗大佑的歌都是旋律,长大后,才读懂了歌中的那些故事。

  时光会带走昔日的少年,但那些藏在我们每个人心底的真挚和热爱却能成就不朽的经典。

  成就不朽的经典。

版权及免责声明: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228226241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