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子是如何形成的?舍利子的颜色是什么?舍利的结晶体舍利子,其形成原因,目前在实验研究方面没有定论。依据佛典,舍利子是僧人生前因戒定慧的功德熏修而自然感得;大多推测则认为舍利子的形成与骨骼和其他物体共同火化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关;另有民间流传认为,人久离淫欲,精髓充满,就会有坚固的舍利子。

image.png

  白色的舍利子是骨骼的,黑色舍利子是属于头发的,红色的舍利子是肌肉的,也有绿色或五色班斓的舍利子。有的舍利子硬度极高,用铁锤敲打都锤砧俱陷,而丝毫无损。有的舍利还会长大、生小舍利。

  当然,也有一部分所谓的“舍利”确实是没有完全烧化的骨质和牙齿,但结石是不可能经受焚化后成为“舍利”的。有些人用科学的名义把舍利子解释成结石,其实这种欺骗公众的做法,这些所谓的科学其实是“伪科学”。

  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后也都能得到舍利。如中国的六祖惠能,近代的弘一、印光、太虚、章嘉等大师们,他们都留下相当数量的舍利。并不是常年吃斋和尚才会有,仅仅皈依一年往生的在家居士,焚化后遗骨上也出现了舍利子。

  佛陀涅盘后,所烧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当时有八个国王争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份舍利,他们将佛的舍利带回自己的国家,且兴建宝塔, 以让百姓瞻仰、礼拜。

  经上说,舍利子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它十分稀有、宝贵。

  有些学者提出,由于佛门僧人长期都是素食,摄入了大量的纤维素和矿物质,经过人体的新陈代谢,极易形成大量的磷酸盐、碳酸盐等,最终以结晶体的形式沉积于体内而形成。然而这种解释并不完全令人信服。世界上素食主义者成千上万,为何并无舍利子出现?

  一些学者认为,舍利子可能是一种病理现象,类似胆结石、肾结石之类。这种解释也难自圆其说,不少患结石症的病人,死后火化,无一例有舍利子存在,况且出舍利子的高僧生前几乎都是身体健康、安详自在的长寿老人。何况体内结石数量及其小,否则会危及生命,但是有时候出现舍利子的数量极其惊人,而且色彩和形态各异。

  舍利的由来

  相传佛陀涅槃后,弟子们用香燃火焚化释迦牟尼遗体,在灰烬中发现了4颗牙齿,以及指骨、头盖骨、毛发等物,这就是舍利。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译作身体、身、身骨、遗骨等,即死尸或遗骨的意思。通常指释尊的遗骨(即佛骨、佛舍利)。舍利又可分为三种,按照《法苑珠林》的说法:一是骨舍利,白色;二是发舍利,黑色;三是肉舍利,红色。但都是圆明皎洁,坚固不碎,迥非世间珠宝可比。菩萨、罗汉等也有舍利,佛家认为,只有虔诚奉佛,悟道得法的人才会自然结晶舍利,非常人可得。《实用佛学辞典》中“舍利”条记载:舍利:佛之骨也。又总名死尸。是依戒定慧之熏修所致也。元镏绩霏雪录曰:舍利,按佛书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

  舍利有全身舍利和碎身舍利之分,这与印度梨俱吠陀时代开始的埋葬和火葬两种风俗有关。埋葬遗体称全身舍利,火葬之后遗骨为碎身舍利。

  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们将其真身舍利细心收殓保存,安葬于圣地王舍城,并起塔供养。当佛教徒再也无法向佛祖本人顶礼膜拜的时候,便把其虔诚之心转向了佛祖遗存的舍利。这样,舍利便被赋予了神圣无比的涵义,扮演了至高无上的角色。

  印度佛教所说的舍利,并非仅局限于僧人火葬后的残余骨烬,还允许人们以米粒或他物制作代用品,如《如意宝珠金楞咒王经》记载:若无舍利,以金银、琉璃、水晶、玻璃众宝等造作舍利……行者无力者,即至大海边,拾清净沙石即为舍利。亦用药草、竹木根节造为舍利。

  这种舍利代用物的出现,一则说明佛教发展很快,于普天下广造舍利塔,佛祖真身舍利已不可多求;再则说明佛教文化更多的追求一种精神的东西,只要一心向佛,不必苛求真伪,虚拟佛物、佛境未尝不可。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有多种:

  1、舍利子(粒状),传世较多;

  2、牙齿(今存北京、斯里兰卡);

  3、指骨舍利(今存法门寺);

  4、头盖骨;

  5、锁骨等。

  据《法苑珠林》卷51载:唐高宗显庆五年三月,奉迎法门寺佛指入东都洛阳时,还有“西域又献佛束顶骨至京师”,其高5寸,阔4寸许,黄紫色。此物虽有文献记载,但至今未发现实物,所以难定其真伪。

  释迦牟尼涅槃后,其碎身舍利分为八份,为当时拘尸国、波婆国、遮罗国、罗摩伽国、迦毗罗卫国、毗舍离国、摩竭国等8国分得,分别起塔供养,这也就是佛塔的起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228226241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